“参数化主义”作为一种最前沿的当代建筑设计风格,它不仅挑战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同时挑战传统建筑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研究建筑发展的业内人士关注。同时这种颠覆性的设计风格,正吸引着大批,尤其是年轻新锐建筑师,以满腔热忱,投入这场设计革命。
2009年10月,北京建筑设计院邀请了领军参数化主义的探索和积极实践者,来自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总设计师,同时执教于英国建筑联盟(AA) 的Patrik Schumacher博士,对“参数化主义”做了系统阐释。期间, 他还受邀北京“SOHO 中国”做了一场关于“参数化主义”的专题演讲。
随便做一个网络搜索就会发现,“参数化主义”已经成为相当引发中国建筑学院学生好奇并关注的领域。无独有偶,在一些蒸蒸日上,大规模发展建设的发展中国家,诸如印度,东欧,甚至南美,北非,一批在国外接受了最新的建筑设计理念的莘莘学子,怀着一腔理想主义的抱负,和实干主义的探索,以新锐建筑师的角色,希望把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贡献在自己国家的开发建设中。
参数化主义
参数化主义是一种崭新的建筑设计风格,Schumacher(2010)对此做了理念和实践两个方向的诠释。
当现代主义在当今建筑设计领域,长期占据主流的时候,参数化主义革命性的诞生,其意义深远,不在于新的设计手段的运用,也不在于前卫的外形,而是在更深层面,对传统建筑设计观的颠覆。它的崛起,根本上是以社会经济生活形态的巨变作为历史条件。
参数化主义在建筑观上革命性的突破,首先表现在实体论的认识转移(Ontological shift)。即对于理解大千世界中所有实体的基本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建筑设计里,理想的建筑形体,是以我们对实体的认识固守在以“规则几何形体”的归类之下的,比如圆柱,方块,球形等等。这种思维决定了我们对建筑形体的期待,停留在“建筑像建筑”的传统模式,而建筑像建筑的背后,是基于那些我们对习以为常的几何形体的接受,和由此实现的功能理解。所谓“创造性”,也是在传统思维中,对实体理解模式内的形式变化。而在参数化主义的设计中,对于基本设计元素的形体认识,转移到了用全新的“电脑脚本语言”(computer script)来表现并生成的,难以具体描述的不规则Nurb曲面,Nurb曲线,团点,颗粒等等。通俗的讲,即我们能够看得见的“奇形怪状”。参数化主义在实体论层面的认识转变,决定了我们看到的建筑形式上的“前卫”。这种表象背后,是建筑设计观的突破和对功能更新层次的理解和追求,因而就整体风格而言,并非为求“奇形”而追求形式本身。参数化主义风格,是基于我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一个全新角度。
参数化技术不只应用在参数化主义的设计中。如果电脑技术发明早,参数化技术本身几乎可以被应用到参数化主义风格之前的任何风格的表现中,其强大精确的作图功能,可以把建筑师从繁重的手绘制图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终归不是参数化主义。参数化主义,需要遵循从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的基本设计原则。
参数化的诞生,本来就是为了处理传统设计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其目标直指设计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与设计时间、资金有限这些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基本矛盾。
盖里在做建筑施工图的时候开始用参数化技术,同时期的机械、航空设计早就已经参数化了,这些本来都是因为功能的需要。参数化主义是舒马克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城市领域,渐变会取代对立而成为一种基本状态。这种想法是否成立的确成疑。
不要想着参数化创造一种新的建筑,它是技术的表达方式的进步,设计中最重要的仍然还是建筑师积累下来的经验,对于人的感受,场地的构成,流线的安排,参数化可以让你把这些做的更好,但是并没有它们的本质,因为使用者本身还是人,依然需要遵循最基本的人类心理和生理需求,参数化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改变是将建筑从旧的表现方式转换成新的方式。
过去,设计的过程都是不太明晰的,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理性感性交融的过程,但是参数化设计给我们了一个新的途径——把设计的过程通过某种方程式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当我们控制方程中的某个,和某几个可变的参数,直接生成这个方程的结果。
将来,建筑设计参数化将越来越普及,建筑参数化将是未来设计师的必备技能。